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段點對點的貨運、一個異鄉人的千里歸途、一次生命與時間的賽跑……都離不開公路交通。
回首中華歷史,從神話故事中的愚公移山,到毛澤東主席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古至今,出行便利是永恒不變的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路建設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十三五”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1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過16萬公里,成為名副其實的公路交通大國。而地處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更是公路交通大國不可或缺的關鍵,截至2022年末,青海公路總里程超過8.77萬公里,在青海不論海拔4000米或5000米,沒有一條行車路到不了的村鎮、走不過的灘涂。
當然,青海的交通事業發展并不止于此,隨著公路路網的逐漸完備,以及國家“數字中國”的建設要求,一場以“數字化”為依托,從追求速度與規模到追求質量與效益的轉變在高原大地拉開序幕。一張“智慧網”是否適合深入青海的大山大川?一條“智慧路”是否讓青海交通越來越聰明?在全國各地高調打造智慧交通的當下,青海交通數字化轉型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里?帶著疑問,記者帶你探究這場高原路網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智慧路網”強建設
從國家要求到青海需求
無人駕駛、高速公路車流量統計預測、異常事件圖片檢測、高速智慧救援……近年來,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了交通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特別在北京、廣東、天津等地智慧交通的先行先試,以及一系列典型工程的成功打造,讓數千年間人們的理想出行方式走進了現實。
當然,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數字技術不斷升級,就交通行業來說智慧交通的應用場景也在日益多元,“人治”開始逐步向“數治”轉變,國家也將智慧交通從“實驗場景”推向了全國“現實場景”運用。
近年來,國家層面有關加快推進數字化和新基建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及交通運輸部印發《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都把數字化、信息化和智慧交通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目前,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已緊鑼密鼓地開展智慧公路建設,部分省份還編制了本地區智慧公路建設指南。
全國如此,青海亦如此。但出乎意料的是智慧交通并不是發達地區、一線城市的專屬,深處內陸、山大溝深、地質復雜的青海更加渴望智慧交通為人民群眾帶來的高效、安全出行。
“這是中國最夢幻的自駕公路,是我國西部公路的大動脈,315國道,號稱中國的66號公路。從青海西寧到新疆喀什,沿途經過雪山、草原、大片戈壁,蒼涼壯闊”這是國內旅游自駕博主在青海旅游后發表在網絡上的感言,除了壯美他還列出,青海公路出行的一系列注意事項,如:高原駕駛易疲憊缺氧,注意勞逸結合;高原天氣雨雪隨意切換,對路況要隨時了解;不要遠離主干道,因為有很多雪山、無人區、野生動物集中區等危險區域,汽車拋錨或者受到動物攻擊難以第一時間施救……
對此,交通領域專家也指出,青海省域面積較大,路網分布較廣,并且高海拔地區較多,路政、交通、交警等部門管控難度較大,完全依靠“土法子”打“人海戰”顯然不切實際,為此,青海交通發展基建、養路、管理、出行服務等方面有“數字”介入是最優選擇。
從國家要求到本地需求,在青海一張“智慧網”的鋪就顯然不會按照一線城市的經驗照搬照舊,“數字化”轉型路必定充滿坎坷,但是這是青海交通實現高效、快捷、安全發展的最優選擇,這場青海交通發展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不僅要“有所為”,更得“有所成”!

因地制宜謀發展
從“暢通”出行到“降碳”實驗
“平西高速路段K1782+400路段有擁堵事件,請盡快前往查看處理……”7月25日10時13分,青海省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集中管理平臺智能事件分析系統報警,值班人員隨即將監控調整至K1782+400外場位置,發現擁堵原因為超車道有三輛小車發生追尾事故,立即通知高速交警六大隊值班警官前往查看處理。
10時27分,高速交警到達事故現場處理追尾事故,10時41分,事故車輛駛離現場,道路恢復暢通。此次事故從發生到安全撤離僅用了28分鐘。
“智慧交通的建設讓高速通行中出現的突發事件能夠第一時間反應,為交警爭取到了黃金時間,不僅最大限度保障了交通暢通,若有事故受傷者也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青海省高速交警相關負責人表示。
進入夏季,青海旅游進入高峰期,往年這個時段主要的高速收費站點都會排起車隊長龍,今年,記者專門前往車流量較大的西寧北收費站一探究竟。
7月30日下午2時,只見13條ETC通道在桿起桿落間,完成了車輛的快速通行,沒有排隊過車的情況;另一邊的非ETC通道,“收費機械人”佇立在每個閘道口,車主將機動車?吭“收費機械人”邊,在機器人的語音提示下,插入通行卡,隨后打開手機支付碼掃描,抬桿走車。一套流程下來15秒鐘左右,車流快速通過。
今年,全省高速公路將安裝216臺智能“收費機械人”,“收費機械人”具有智能問答、視頻交互、特情處理、智能運維、智能計算等多項功能,能夠實現自主取卡、繳費、領取發票以及自動回答處理常見問題等服務,能有效減少高速公路收費站擁堵,改善社會公眾的高速出行體驗。
青海省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信息化服務部副部長李啟珍介紹,圍繞“一張網運行、一體化服務”發展要求,企業打造完成了全省高速公路“數字化”運營交通網絡和全路網綜合集中管控平臺,推進智慧高速集中監控、視頻云聯網等應用場景創新,建成集路網聯網管理、運行監測調度、應急處置“三位一體”的協同監控指揮大廳,實現路政、交警、救援、養護等部門一路多方信息共享、聯勤聯動的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體系。
在青海一張“智慧網”,實現了人、車、路等要素的感知與融合,管理部門可實時監測交通運行情況等相關信息,實現精細管控,不斷優化和提升交通運行效率。當然,這是交通“數字化”轉型的全國統一舉動,青海與眾不同的是“智慧”發展還融入了“綠色基因”。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守護好青藏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是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戰略選擇。在青海路網已經深入到高原大地的細枝末節,很多地方還是三江源保護地區。交通是要發展、生態更要保護。
青海省交通集團科技信息部何振邦介紹:“按照‘雙碳’戰略和交通運輸綠色發展要求,集團大膽嘗試,在多個隧道實驗建成隧道照明隨車調光節能系統,有效實現減排。”
記者隨車進入大通峴子隧道,遠觀黑漆漆的隧道在車輛駛入后有節奏的亮起,切實感受到了“車來燈亮-車走燈暗-燈隨車行”的智能化管控。
看著隨車亮起的燈,李啟珍說道:“隧道內燈光有速度、有節奏的亮起,不僅能實現額定降碳減排節能50%,還能影響駕駛員控制行駛車速,保證行車安全。”
今天,在青海以“數字化”為依托,全省交通因地制宜謀發展,從“暢通”出行到“降碳”實驗的變革正在越演越烈。

智慧出行新未來
從安全、便捷到理性、克制
智慧公路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公路基礎設施融合的產物,無論對于傳統的公路行業從業者還是新興的信息技術企業,都是新的挑戰。特別是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公路路網分布較廣,山地、荒漠、鹽灘、樹林、草原、戈壁等地形隨意切換,交通行業的“數字化”新技術能否“入鄉隨俗”,是否有“高原反應”,都是極大地考驗。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智慧交通在青海的有效運用,絕對是利大于弊的有益實踐,便捷快速的出行,多部門的高效協同,群眾的便利出行,綠色有機農畜“青貨”的快速出青,來高原生態自駕游游客的安全保障,民族區域間的和諧、穩定……
但是建設過程中一些問題還是值得思考:前期,我國很多地方的智慧公路建設盲目追求“大而全”,建設過程中片面強調“智慧”,只注重高端設備、新興技術的簡單堆加,雖然投入了很多資源,但公路行業存在的痛點、難點沒有真正解決,反而造成投資浪費,社會公眾的體驗感不強。
青海公路領域相關專家也表明,各地對智慧公路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較大差異,建設過程中采用的技術路徑、建設方案和建設內容也不盡相同,完全的照搬硬套明顯不切實際。同時,青海路網分布較廣,建設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成本與收益,青海鋪設“智慧路網”需要精打細算,流行與實用間理性思考。而且,部分的智慧并不是智慧,如同河流,小河滿水大河漲,全盤考慮更為準確。
從國家層面要求建設“數字中國”,到經濟發展層面提出“數字經濟”,再到每個企業和組織機構主動尋求的“數字化”轉型,作為參與其中的交通行業已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不斷加快推進公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設,智慧公路特別是智慧高速公路已成為建設交通強國、推動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設智慧公路、建設什么樣的智慧公路,值得青海公路行業不斷地探索與思考。

【手記】智慧交通路在何方?
毋庸置疑,交通發展至關重要!從社會進程到經濟發展、從人民幸福安康到國家安全穩定,一張“路網”的鋪就,拉近了世界的距離,關聯了產業的集聚,溝通了生產與消費,身處大山深處并不代表與世隔絕,懸崖絕壁并不代表山窮水盡。
當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與“數字化”發生完美碰撞后,青海人民的出行變成了一種享受。智慧交通的運用,實現了助力民生服務,優化出行體驗,助力交通調度和城市規劃的目標。
今天,通過青海公路出行不僅僅是點對點的抵達,千里之外的奔襲,而是沿途風景、汽車駕駛的深入感受,是青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智慧交通發展,青海仍然在路上。目前,青海交通“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離成熟的“智慧路網”還有一定的距離,起步晚并不是缺點,借鑒外地成熟經驗,進行因地制宜改良,“智慧路”才能更“聰明”。
當然,智慧交通發展青海還需理性、克制,青海雖然起步晚但并不代表成效低,不能為了實現與全國同步調而趕進度,追求“大而全”;不能過分強調“智慧”,因為智慧而智慧,更不能將一些智慧公路與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簡單等同,盲目投資造成資金浪費。
智慧交通發展青海還需思考項目的實用性,建設中還是需要多看一些案例,總結一些經驗,如面向公眾的應用是否存在普及推廣難度大的問題,項目大額投資后卻無人問津的結果。再如,全天候通行、自動駕駛等場景受法律和管理機制制約,短時間內很難真正落地實施,社會公眾的體驗感不強。
智慧交通還需各級政府加大支持,經過幾年發展,全國智慧公路技術方案有趨同的趨勢,但是由于缺乏標準規范的指導,實際建設方案檔次差別較大,還存在“一地一方案”甚至“一路一方案”的情況,不經過全盤考慮,小河無法匯入大河,最終難以入海。政府也應通篇考慮,總體布局,避免分散項目難以匯總,交通、路政、交警等部門最終各自為政的局面。
智慧公路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理性、高效、穩步推進,必定能實現青海路網的系統性、實時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務的廣泛性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