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黃乃亥鄉日秀瑪村位于同仁市東南部30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其大多耕地分布在山嶺上,塊地零散碎小,人工耕作費時誤工,農業生產成本高,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日秀瑪村的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村級產業的轉型升級。但是這種發展困境在2019年發生了變化,一個鄉村實現蝶變之路的探索也隨之開啟。
日秀瑪村以“一地兩創三促四園五帶”為產業布局起勢,抓發展機遇,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富民強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日秀瑪村在黨組織的引領下,“資源股份化、農民股民化、經營規;、耕作機械化、鏈條一體化、利益共享化”,踐行經濟發展“六化”路徑。曾經的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躍身成為同仁市富民強村的“領頭羊”,日秀瑪村探索出了一條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一體化的“日秀瑪”經驗模式,走出了生產、生活、生態效益“三生”共贏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之路。
日秀瑪村是我省盤活資源推動村集體經濟走上發展快車道的一個典型。省委書記陳剛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調研時充分肯定日秀瑪村探索出的鄉村產業發展“日秀瑪”模式。結合今年4月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首批20個全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中,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童家村、張家溝村、鄧家村名列其中,充分體現了我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謀村集體經濟發展,走具有青海特色、可持續發展、鄉村連片振興的可喜成果。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穩定農業農村基本盤、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黨的領導是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根本保障。進一步加強村黨支部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作用,發揮好農村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高質量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牢牢抓住村黨組織書記為集體經濟第一責任人,選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加大對農牧區的資金和政策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制定專業課程,開展針對性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全面提升農牧區各類人員生產技能和水平。
“握指成拳”實現“最大政策效應”。實現“最大政策效應”就是切實把政策“含金量”變成發展“生產力”。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青海工作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經濟的需求,繼續深化符合實際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產業為主線,走品牌化發展道路,全力服務農業生產,解放勞動力,不等不靠、齊心協力,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集約化、設施化、規;l展。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實際發展特色產業。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要以自身條件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分析自身特點確立主導產業,突破思維和客觀條件限制,做好主導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調。以產業的蓬勃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真正把地域、資源、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三生”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將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