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持續深化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近年來,青海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文化浸潤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把思想教育引領作為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和各級各類培訓中。編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讀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經典故事集》,出版《青海民族發展報告》藍皮書、《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讀本》,針對黨員干部、農牧民、務工人員、學生、宗教界等不同群體開展“滴灌”教育。同時,通過打造面對社會公眾開放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加強社會全員宣傳教育。
工作實踐中,我們大力推進促進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夯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礎,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十進”活動,命名一批先進典型,形成了全民共創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構建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拓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度,充分發揮城市社區平臺作用,創新打造社區“石榴籽家園”,廣泛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結對子”“手拉手”“百家宴”等聯誼活動,舉辦元宵燈謎會、民族趣味運動會等特色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通過開展京玉民族團結共建交流、浙江海西共啟亞運交流年等活動,深化民族地區與東中部地區交往交流交融。
中華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我們始終堅持用中華文化浸潤民族團結,依托科研單位和高校,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挖掘昆侖文化、格薩爾史詩、熱貢藝術等文化價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號。成立省級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以理論研究引領工作實踐。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匯集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專家,開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青海卷》編纂,挖掘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創作推出《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進藏駝隊》等一批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力作,“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不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