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bsl0"></sup>
<del id="qbsl0"></del>
<sup id="qbsl0"><table id="qbsl0"><label id="qbsl0"></label></table></sup>
<del id="qbsl0"><div id="qbsl0"></div></del>
<del id="qbsl0"></del>
<samp id="qbsl0"></samp>
<button id="qbsl0"></button><sup id="qbsl0"><big id="qbsl0"></big></sup>
<button id="qbsl0"><table id="qbsl0"><del id="qbsl0"></del></table></button>
<samp id="qbsl0"><legend id="qbsl0"><var id="qbsl0"></var></legend></samp>
<sup id="qbsl0"></sup>
<button id="qbsl0"></button>
<sup id="qbsl0"><big id="qbsl0"><label id="qbsl0"></label></big></sup>
<button id="qbsl0"></button>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  /  青新時評

【時評】以文化浸潤民族團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曉英   發布時間:2023-07-13 07:53    編輯:何繼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持續深化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近年來,青海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文化浸潤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把思想教育引領作為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和各級各類培訓中。編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讀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經典故事集》,出版《青海民族發展報告》藍皮書、《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讀本》,針對黨員干部、農牧民、務工人員、學生、宗教界等不同群體開展“滴灌”教育。同時,通過打造面對社會公眾開放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加強社會全員宣傳教育。

  工作實踐中,我們大力推進促進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夯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礎,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十進”活動,命名一批先進典型,形成了全民共創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構建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拓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度,充分發揮城市社區平臺作用,創新打造社區“石榴籽家園”,廣泛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結對子”“手拉手”“百家宴”等聯誼活動,舉辦元宵燈謎會、民族趣味運動會等特色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通過開展京玉民族團結共建交流、浙江海西共啟亞運交流年等活動,深化民族地區與東中部地區交往交流交融。

  中華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我們始終堅持用中華文化浸潤民族團結,依托科研單位和高校,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挖掘昆侖文化、格薩爾史詩、熱貢藝術等文化價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號。成立省級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以理論研究引領工作實踐。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匯集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專家,開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青海卷》編纂,挖掘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創作推出《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進藏駝隊》等一批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力作,“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_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_2020每曰更新国产精品视频_国产亚洲精品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