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從西寧市區出發,一路向西驅車20多公里,來到城北區吧浪村,村里有一片草莓主題農場,農場負責人石瑀是一名90后。
2014年,石瑀大學畢業,在外工作一年后,他決定回家創業,“當時一起創業的是4個人,團隊伙伴有學化工的、有做土壤改良的,所以我們創業的第一個項目是做肥料。”石瑀告訴記者。
為何又會轉戰到農業,那還得從一次創業大賽說起。
2018年,石瑀和伙伴一起參加了全省創業創新大賽,得益于團隊伙伴專業的知識和創新的思維,石瑀團隊在比賽中獲得了第一的好成績,他們的優秀表現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不僅讓我們代表青海參加了全國性的比賽,還拓寬了我們的產業。”石瑀說。
2019年,石瑀和團隊在城南新區租了大棚種植草莓,“山西農科院的來給我們作指導,手把手地教我們種草莓,那時候每天晚上都干到兩三點,做農業是真辛苦。”石瑀回想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批草莓意外的成功,“沒想到草莓的口感這么好,品嘗過的親朋好友們也都說好吃,一傳十十傳百,慢慢我們的草莓有了市場。”
新冠疫情帶來了變數。石瑀和團隊開始思考一大棚的草莓往哪銷。
“送給醫護人員。”石瑀說,“當時我們了解到在隔離病房,配送進去水果也沒辦法清洗,但是我們的草莓可以直接食用,所以我們就往醫院送。他們吃過后覺得我們的草莓很好吃,我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我們現在有8個大棚,這8個棚的規模相當于普通農戶家的50個棚,修建這種超常規的大棚,一是地勢的問題,二是氣候的原因,草莓是一種很‘矯情’的水果,草莓苗對肥料的純度非常講究,少了長不好、多了吸收不了,所以我們用數控化的技術手段給它最好的生長原液,從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到循環體系都采用現代化技術,給它最適宜的一個溫度和生長環境,這樣我們的草莓就要比正常的其他農戶種植的草莓不僅早半個月成熟,口感也會更好。”石瑀說。
得益于現代化農業技術,石瑀的農場實現了半自動化,“8個大棚只有7名工作人員打理,水、光、溫度都實現了數控化,目前還無法實現的是肥料的配比自動化,我們正在引進機器,應該很快就能實現水光溫度肥料自動化。”石瑀說。
作為90后創業者,石瑀是一位經歷多年創業的人,創業歷程中也經歷過跌宕,但不變的是對夢想的追求。五年間,“小莓的故事”從一個常規大棚發展到現在的8個超規模大棚,“沒想到當時的隨口一句做到50個棚,變成了現實”。石瑀笑笑說。
年輕人有活力、有想法、有市場運營思維,石瑀和團隊賦予農場更多可能性,除了農業種植,還有研學教育、農耕體驗等,“我們在保護好土地的基礎上,希望通過研學教育等活動,讓更多的人走進農業、了解農耕文化,特別是對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現代化農業的魅力。”
“創業,雖然也會有風險,但心里更踏實。因為國家支持和鼓勵創業,針對創業有很多優惠政策。”石瑀說,“像我們現在的這片地是城北區政府幫忙聯系流轉的,在我們創業中各級政府給予了很多指導和幫助,幫助我們走得更穩更遠。”
在“畢業季”來臨之際,黨中央國務院、省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積極想辦法、出實招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應對創歷史新高的高校畢業生形勢,西寧市堅持立足省會城市實際,主動發揮省會擔當,積極開展就業政策領航、就業指導始航、就業崗位導航、就業幫扶助航、就業創業護航、就業服務引航六大行動,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助力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截至5月,全市共接收登記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6525人,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就業6154人。同時鼓勵有自主創業愿望和能力的高校畢業生積極參加創業培訓,為2名高校畢業生創業者兌現創業補貼2萬元;引導政府創辦的創業孵化基地為高校畢業生創業者提供孵化場地,降低其創業成本,全市創業孵化基地18家,在孵企業771家,其中高校畢業生創業者282名。”西寧市就業服務局局長陳信國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