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好像是為了歡迎前來參加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的與會詩人,當詩人們到達仙女灣的時候,剛察縣原本陰翳的天空忽然放晴了。
6月28日,在青海湖畔,開滿水晶晶花的仙女灣,一場主題為“在全球生態語境下的詩歌寫作與詩人的價值立場”的研討會如約舉行。
會場外,草原廣袤,大湖如鏡,一張張源自青海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的生態攝影作品,吸引了不少與會詩人的目光。會場內,一幅幅寫著舒婷、洛夫、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捷克)等詩人代表作的掛畫,令現場詩意盎然。
研討會開始之初,翻譯家、首都師大外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劉文飛,協同翻譯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趙振江,詩人、翻譯家樹才等人為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雙語對照外國詩叢》叢書。該叢書裝幀典雅,精選了日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名詩各100首單獨成書,是一套精選精編精譯的詩歌讀本。
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在生態語境下的詩歌寫作與詩人的價值立場”主題研討會在詩人、翻譯家高興的主持下拉開了帷幕,二十余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暢所欲言,暢談了自己眼中的生態詩歌寫作以及詩人的價值立場。
詩人可能是文學藝術中最為敏感的群體,他們與自然似乎有著天然的親緣。所以,自然很早以前便成為詩人關注的焦點。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尹漢胤介紹,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根本所依,關乎著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健康。同時也是當下詩歌創作無法回避的主題。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劍釗以《重獲一種與小草對話的能力》為題,闡釋了人與自然、詩歌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他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陷入了‘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幻覺中。這種幻覺造成的后果是人類陷入了自大的深井。如今,我們應該反思并付諸實踐的是,在現實中重獲與自然對話的能力,恢復人與自然共振的能力。”
詩人、畫家梁小蘭在著述中以中國生態詩歌的發展脈絡為內容,反思了現代詩歌寫作的特點及生態詩歌觀——現代生態詩歌通過書寫自然,引導詩人回歸質樸的精神家園,也為現代新詩重塑了生態詩歌精神。詩歌不再單純地摹寫自然,開始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生態的關系,并審視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怎樣與萬物共處。由此,新的生活觀、自然觀、生態觀得以有效建立。
詩人、散文家黑陶則呼吁:在人類生活發生飛速變化的今天,我們不僅要關心地理意義上的生態環境,同樣不能忽視人心意義上生態環境的建設。詩人們要為我們的家園,我們地球的美好明天,用詩歌發出當代人的聲音、當代人的呼喚。
《星星》詩刊雜志社社長、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龔學敏說:“要講全球生態語境下的詩歌寫作與詩人的價值立場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詩歌寫作與詩人的價值立場必須超越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對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重新進行思考。唯有這樣的出發點和寫作,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生態語境下的詩歌寫作。”
美國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則在題為《春天和所有》的主旨發言中直抒胸臆:“詩歌不會改變世界,而是會打動世界。”
研討會上,二十余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各抒己見,在海鳥翱翔、魚游淺底的青海湖畔,以詩為生態保護的利器,讓大自然成為一首最值得保護的詩。
研討會在豪邁動聽的《歌唱祖國》聲中落下帷幕。歌聲蕩漾,風雨忽來,大自然以風雨為詩,作別這些遠道而來的詩人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