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bsl0"></sup>
<del id="qbsl0"></del>
<sup id="qbsl0"><table id="qbsl0"><label id="qbsl0"></label></table></sup>
<del id="qbsl0"><div id="qbsl0"></div></del>
<del id="qbsl0"></del>
<samp id="qbsl0"></samp>
<button id="qbsl0"></button><sup id="qbsl0"><big id="qbsl0"></big></sup>
<button id="qbsl0"><table id="qbsl0"><del id="qbsl0"></del></table></button>
<samp id="qbsl0"><legend id="qbsl0"><var id="qbsl0"></var></legend></samp>
<sup id="qbsl0"></sup>
<button id="qbsl0"></button>
<sup id="qbsl0"><big id="qbsl0"><label id="qbsl0"></label></big></sup>
<button id="qbsl0"></button>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  /  聚焦青海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
用心用情 惠及民生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發布時間:2023-06-29 08:28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6月23日,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提質工程動車組試驗列車上線運行。試驗完成后,“復興號”動車將于7月1日正式在青藏鐵路西格段運營;今年以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緊緊圍繞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目標,加速推動全州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源自青海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人民幸福成為新時代新征程青,F代化建設最溫暖的底色。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李娜 魏雅琪/攝

  守底線、增收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全省攻堅克難打硬仗。在有效應對極端天氣、暴雨山洪、地震災害、多輪疫情襲擾等考驗基礎上,全省加快發展民生社會事業,一件件困擾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得到妥善解決。

  見到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的童有玉時,她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著。

  “我們都是當地的村民,原來家里的10畝(0.67公頃)地種些土豆、燕麥。農閑時,會出去當小工。”伴著清新的泥土氣息,童有玉一邊干活,一邊跟記者聊起了自己的新生活。“現在我家的地都流轉出去建起了大棚,我從去年開始就在這里上班,每個月工資能有4000多元。離家近,收入還穩定。”

  童有玉口中的大棚屬于當地打造的高原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截至去年底,已經帶動12戶群眾就業,月平均工資達5000元。

  “飯碗”多起來、“荷包”鼓起來,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青海探索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將滿意度低于95%的項目再次納入2022年目標任務,多渠道征集民生項目建議,確保政府“干的事”精準對接群眾“盼的事”。

  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從草山來到基礎設施完善的美麗鄉村,從自建房搬進整齊明亮的房屋,從靠天吃飯的放牧到發展集體經濟,村民臉上的笑容折射出心靈深處的幸福。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接續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脫貧摘帽的群眾用勤勞的雙手開啟幸福新生活。2022年以來,青海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以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牽引,開展鄉村振興試點建設,加強資金、土地等資源統籌,以點帶面推動鄉村“五大”振興,分層分類指導推進各具特色的鄉村建設。

感恩新生活,共圓小康夢。李娜 魏雅琪/攝

  ;、廣覆蓋,構建民生保障安全網

  從更高水平的醫療,到更優質的教育、更好的生態環境、更舒適的居住條件……青海持續發力增進民生福祉,以一系列舉措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

  走進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中心敬老院,一股暖意撲面而來。綠意盎然的生態陽光房里,老人們三五成群下棋聊天,好不愜意。

  今年57歲的革熱原本跟妻子伊熱住在上紅科鄉特根村?恐拍恋氖杖牒筒菅a資金,兩口子的日子過得并不困難,但由于伊熱右眼患有白內障,兩個人生活上多少有些不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老兩口被接到了這里。

  “早上7點半起來洗把臉就能去食堂吃早飯了。”革熱發現,院里的一日三餐按時按點,晚上還有頓加餐。無聊了不僅可以去活動室鍛煉鍛煉,還能在生態陽光房跟其他的老人下棋聊天。其實不僅僅是革熱,敬老院如今集中供養著106位跟革熱情況相似的老人。

  “我們與縣藏醫院簽訂了醫療服務協議,在中心設置了28種藏醫療法,建立了醫生每周坐班制度,為老人提供免費醫療、康復護理、日常體檢等服務。”院長索南達杰告訴記者。

  越是細微處,越彰顯為民服務溫度,越需要拿出實招硬招。堅持民生導向,就是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2021年,政府為我們加裝了保溫層,屋內溫度一下子上升了很多。但是下水道反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這次改造完成后,我們小區里里外外都舒服了。”66歲的劉風梅自1986年起就住在二安家屬院,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老人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大變化。

  改造完成后,小區內不僅排水管網會得到更換,還將增加綠化和休閑區域。劉風梅笑著對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員說:“有你們,我們的日子好著呢,過得幸福著呢!”

  質樸的語言,道出老人的心聲。

  老舊小區改造關系到群眾的居住安全和品質生活。2022年,青海省開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4.1萬套,加裝老舊小區住宅電梯100部;開工城鎮棚戶區改造6711套,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40000戶,改造農牧民危房(抗震)16810戶,發放城鎮住房困難群眾住房租賃補貼6392戶。

產業興、生活旺。李娜 魏雅琪/攝
人居環境美,富民路子多。李娜 魏雅琪/攝

  補短板、強弱項,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6月1日,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海北州祁連縣八寶鎮印象街的南環路截洪項目建設現場,挖掘機“開路”,工人隨后鋪設鋼筋打底水泥澆筑的地下管道。

  “南環路截洪項目已完成初期建設。祁連夏季多雨水,八寶鎮處在河谷地帶。降水量多了,牛心山北麓的雨水,全部流向城區,導致路面全部是泥水,容易引發洪澇災害。”祁連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馬華英告訴記者,這一問題,已困擾祁連人多年。今年,南環路截洪項目作為祁連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之一,4月初全面開工建設,從牛心山北麓山腳下分四段截洪,鋪設管道穿過縣城,排至八寶河。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昂清老人家住海西州格爾木市河西街道北郊社區。有一次,他的兒子心臟病復發,情況危急。得到消息后,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董彩勤第一時間聯系市人民醫院,為病人跑前跑后。

  “結合各小區樓院的特點,我們選聘微網格員,實現了服務居民‘零距離’。”談起轄區內人口分散、民族群眾多、西藏駐格單位多等特點,董彩勤告訴記者,社區根據實際需求選聘微網格員,結合他們的特長、資源、優勢,組建了一支多樣化服務隊伍,延伸了社區服務“觸角”。

  創新不僅在北郊社區。針對民生領域的短板、弱項,青海省各級各部門列清單,出措施,一條條“民生清單”變成老百姓的“幸福賬單”。

  收寄快遞難、物流成本高、城市交通堵、周末停車難……針對交通物流中的諸多民生痛點,去年,累計建設各級快遞綜合服務站865個、農村快遞公共取送點183個,4147個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到70.3%。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市“快遞進村”覆蓋率達到81%;完成西寧市426個路口交通信號燈配時智能化排查整改工作;全省新增設75處停車路段,新增停車泊位6275個,有效緩解了城市居民急難愁盼的各類交通物流問題。

  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離不開健康。去年,開展人群包蟲病查病13.32萬人,重點人群包蟲病查病5.92萬人,免費篩查結核病疑似患者1.56萬人;檢查定點醫藥機構3033家,處理違規定點醫藥機構571家,追繳醫保違規費用6167.63萬元,沒收違法所得230.79萬元;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32大類5014批次,守護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青海各族兒女上下同心,匯聚的將是何等壯闊的力量。這一力量,也必將推動奮力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篇章,闊步邁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

  一直以來,在財力有限情況下,青海省始終把大部分財政支出用于民生事業。從打贏脫貧攻堅戰、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到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0萬人;從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60萬人、20萬人、50萬人,到教育事業實現跨越發展,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72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民生福祉不斷增加,百姓幸福感成色更足。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定不移推進共同富裕”“加快建設人民幸福的現代化新青海,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著力探索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部署充分表明,在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生動實踐中,走向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團結奮斗、孜孜以求的崇高奮斗目標。

  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需要進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保持75%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在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應當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扎實推進就業創業提質增效工程。持續打造拉面、青繡、家政、枸杞采摘等特色勞務品牌,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組織化程度。推動學前教育發展提升工程、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加快組建職業技術本科大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開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繼續為35.5萬名7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為12.2萬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力守護“一老一小”的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目前,青海的民生保障水平與群眾愿望還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但越是這樣,越要在件件實事中惠民生、在點點滴滴中增福祉,盡心竭力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質、更為舒心、更加美好,以行動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_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_2020每曰更新国产精品视频_国产亚洲精品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