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6月18日,草原保護日,卡著才讓早早出發來到草原上,架起畫板、放好圖書,等著“小手育小草”的孩子們。
卡著才讓是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草原工作站站長,想聯系他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草原深處常常沒有信號,他一去就是一整天。用卡著才讓的話說,要想做好草原生態保護管理工作,就得和一花一草一木成為朋友,才能保護好、管理好它們。
二十年如一日,卡著才讓早已和河曲草原上的花草融為一體,而他也是萬千林草工作者的縮影,做好草原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同時,也對草原上的生靈傾注了感情。
45塊責任田從何而來
“全縣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都有責任田。”卡著才讓說,這是2016年,河南縣委縣政府的創先舉措,在6個鄉鎮確定了12塊退化嚴重的草原,合計約2631公頃作為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責任田掛牌和草原生態的治理工作。
“主要領導帶頭,保護治理生態成為全縣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卡著才讓說,為了使這項掛牌治理草原生態的工作得到全面有效落實,擴大覆蓋面,進一步帶動全縣干部群眾共同治理草原生態,一項治理規劃編制出臺。
翻開《河南縣縣級干部責任田草原生態治理規劃(2017年~2021年)》,規劃中明確,“縣級干部責任田”草原至少由各縣級干部全程跟蹤并參與治理5年,在這5年里,河南縣集各方之力努力以生態治理項目將每一塊縣級干部責任田的草原,盡最大的努力恢復成為水草豐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治理樣板區。
截至2022年,河南縣共確定了45塊草原,合計約6833公頃草原為縣級干部責任田進行了掛牌和草原生態的治理工作。
從縣委書記、縣長及所有縣級干部直接參與草原生態治理,行動之強、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很快,有效治理后形成了示范帶動作用,責任田的做法成為全縣可復制、可推廣的天然草原綜合治理模式,這也從根本上帶動了全縣草原生態綜合治理。
作為一名林草專業技術人員,卡著才讓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了科學有效的林草植被恢復上。過去的幾年里,卡著才讓持續推進與大學科研院所的院地協議,遇到草原治理、管理方面的難題時,借助科研院所的專家技術力量來克服。
“多年的林草治理工作,讓我深知管理比恢復更重要。穩定牧草群落,讓天然草場煥發生機,牧民群眾盡享生態紅利。”卡著才讓說。
一次“美麗的誤會”
“你看,眼前這一塊草場多么好,你能想象曾經它是一片荒土灘的樣子嗎?”華布是河南縣賽爾龍鄉蘭龍村的牧民,他拿出手機對比這幾年草場的變化。
“縣上的領導帶領我們一起治理,草原站的技術人員教我們治理,宣傳員們來到家里用淺顯的道理講述草原保護的重要性。”華布說,牛羊離不開草原、牧民也離不開草原。
卡著才讓說,通過全縣責任田經驗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干部職工加入到了草場保護的行列中,成為全縣干部群眾的一致行動。
“美麗的誤會”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我們接到了國家國土部門的問詢,國土三調圖斑顯示這塊土地似乎變更了用途,草地怎么成了耕地?”卡著才讓講述,當時,他們解釋這塊土地是草地沒有錯,是草勢旺盛。
隨后不久,國土部門工作人員專門來到蘭龍村查看,鮮草有膝蓋那么高,好的草場草長的有一米多高,一場“美麗的誤會”化解了?ㄖ抛屨f,當年鮮草產量畝產達到1000公斤。
通過科學有效的治理,草原生態得到顯著改善,當年鮮草產量、草群平均植被覆蓋度、高度等有明顯提升,草原有害生物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草原退化趨勢初步得到有效遏制,同時減緩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水源涵養能力,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通過轉變草原利用方式,提升了草原保護制度體系。
昔日的荒土坡變了樣,再次呈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情畫卷。
記者手記:建設美麗中國的黃南實踐
黃南因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是青海省東南部九曲黃河第一彎,也是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近年來,黃南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牢記“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的殷殷囑托,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定位認識,持續深入推進“一優兩高”,錨定打造“山水黃南”、高質量推進“三區建設”的目標,合力攻堅克難。
截至目前,黃南州已獲得4塊生態文明“國字號”招牌,示范創建實現歷史性跨越。今年,尖扎縣申請第七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啟動同仁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州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