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海阿奶們好手藝!”
“看到了就買一個吧,阿奶們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不容易。”
“老一輩的阿奶們手真巧,做出的一個個精美玲瓏的香包真好看!”
“好喜歡阿奶們做的香包,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想跟青海阿奶們學一手正宗地道青海香包!”
“看到這些香包,想起了我去世的巧手奶奶!”
“希望青海香包能一直傳承下去!”
6月21日,西寧晚報發布《青海阿奶的香包來啦》短視頻,普通的布料在阿奶們的手里,變得栩栩如生,十分靈動,令人嘆為觀止!有網友說:以前的老手藝現在又火起來了……
這幾天的西寧,大街小巷總能看到青海阿奶們的身影,她們手拿琳瑯滿目的香包架子走街串巷,成為夏都西寧的一道風景,香包也成為大家頗受喜愛的端午“節氣產品”。
78歲的郭月菊花、陳占花和72歲的崔秀珍阿奶們縫制的“十二生肖”“針氈”“大繡球”等香包,備受市民喜愛。網友紛紛表示:“這真是青海一代人的回憶!”
形態各異的香包烘托出端午的祥和,讓許多人都感受到:傳統文化味兒,又回來了。
在湟源縣丹噶爾古城附近,香包一條街讓記者印象深刻。近百名青海阿奶的各色香包讓大家嘖嘖稱奇。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相間中,一股股香味撲鼻而來。當地一位學者說,湟源本地幾乎每位女性都會縫制香包,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的特點,使其在湟源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河湟刺繡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動物世界、花鳥魚蟲、生活紀實等題材,展現精湛刺繡技藝的湟源香包是河湟刺繡的典型代表之一。2015年湟源香包列入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物品,香包寄托了勞動人民避災、祈福的樸素心愿,在當地廣為流傳。就在前幾年,香包等傳統手工藝品,普遍陷入困境,成了逐漸遠去的記憶。做了多年的香包,郭月菊花阿奶說,香包是手藝活,現在的年輕人不感興趣,因為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堅持下來,一針一線急不得。
以前總覺得“土里土氣”的傳統民俗文化,如今,何以能重回我們的生活,煥發出新的光彩?
記者想起,今年的元宵佳節,湟中區魯沙爾鎮高蹺在短視頻平臺刷屏走紅。“社火重新走紅,也體現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春節、元宵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重新成為非遺展示和民俗手工藝品大放異彩的舞臺,這背后是傳統文化在不同層面的差異化呈現,展現了老傳統與新變化水乳交融的變化趨勢,承載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和全新闡釋,端午傳統民俗不斷融入現代元素和地域特色,定將綻放出新的色彩。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
自2006年以來,青海陸續公布了6批次33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級非遺名錄項目達2904項,其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8項,此外還有眾多省市縣級非遺。
它們中的許多依然等待被挖掘和激活,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尊重,用技術和創意為傳統手工技藝賦能,非遺文化必將傳承不輟、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