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人物故事
從青海阿奶的香包說起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張永黎
發布時間:2023-06-22 07:16:52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海阿奶們好手藝!”

  “看到了就買一個吧,阿奶們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不容易。”

  “老一輩的阿奶們手真巧,做出的一個個精美玲瓏的香包真好看!”

  “好喜歡阿奶們做的香包,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想跟青海阿奶們學一手正宗地道青海香包!”

  “看到這些香包,想起了我去世的巧手奶奶!”

  “希望青海香包能一直傳承下去!”

  6月21日,西寧晚報發布《青海阿奶的香包來啦》短視頻,普通的布料在阿奶們的手里,變得栩栩如生,十分靈動,令人嘆為觀止!有網友說:以前的老手藝現在又火起來了……

  這幾天的西寧,大街小巷總能看到青海阿奶們的身影,她們手拿琳瑯滿目的香包架子走街串巷,成為夏都西寧的一道風景,香包也成為大家頗受喜愛的端午“節氣產品”。

  78歲的郭月菊花、陳占花和72歲的崔秀珍阿奶們縫制的“十二生肖”“針氈”“大繡球”等香包,備受市民喜愛。網友紛紛表示:“這真是青海一代人的回憶!”

  形態各異的香包烘托出端午的祥和,讓許多人都感受到:傳統文化味兒,又回來了。

  在湟源縣丹噶爾古城附近,香包一條街讓記者印象深刻。近百名青海阿奶的各色香包讓大家嘖嘖稱奇。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相間中,一股股香味撲鼻而來。當地一位學者說,湟源本地幾乎每位女性都會縫制香包,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的特點,使其在湟源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河湟刺繡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動物世界、花鳥魚蟲、生活紀實等題材,展現精湛刺繡技藝的湟源香包是河湟刺繡的典型代表之一。2015年湟源香包列入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物品,香包寄托了勞動人民避災、祈福的樸素心愿,在當地廣為流傳。就在前幾年,香包等傳統手工藝品,普遍陷入困境,成了逐漸遠去的記憶。做了多年的香包,郭月菊花阿奶說,香包是手藝活,現在的年輕人不感興趣,因為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堅持下來,一針一線急不得。

  以前總覺得“土里土氣”的傳統民俗文化,如今,何以能重回我們的生活,煥發出新的光彩?

  記者想起,今年的元宵佳節,湟中區魯沙爾鎮高蹺在短視頻平臺刷屏走紅。“社火重新走紅,也體現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春節、元宵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重新成為非遺展示和民俗手工藝品大放異彩的舞臺,這背后是傳統文化在不同層面的差異化呈現,展現了老傳統與新變化水乳交融的變化趨勢,承載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和全新闡釋,端午傳統民俗不斷融入現代元素和地域特色,定將綻放出新的色彩。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

  自2006年以來,青海陸續公布了6批次33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級非遺名錄項目達2904項,其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8項,此外還有眾多省市縣級非遺。

  它們中的許多依然等待被挖掘和激活,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尊重,用技術和創意為傳統手工技藝賦能,非遺文化必將傳承不輟、歷久彌新。

推薦閱讀
陳剛會見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俞培根一行
省政府黨組會議召開 吳曉軍主持
第24屆青洽會成果發布 三項數據創“歷屆之最”
第十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圓滿收官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終止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2023年青海省直招軍士招收工作公告
囊謙,鋪展“生態+旅游”秀美畫卷
西寧市湟中區開展系列雙擁活動迎“八一”
24H熱點
執“青”之手 下一個十年更精彩
青洽會簽約項目數量金額分別較上屆增長55%和232%
廓清思想認識 確保行動落實沒有偏差
全省干部群眾熱議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精神
省總工會與六省總工會達成合作協議 推介療休養資源
省信用擔保集團:以高質量發展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 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青海列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
第十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圓滿收官
青海省3家企業獲得海關AEO高級認證
熱點圖片
囊謙,鋪展“生態+旅游”秀美畫卷
囊謙,鋪展“生態+旅...
海南州:消費見證老百姓“穩穩的幸!
海南州:消費見證老...
從300只到3000只!普氏原羚實現倍增
從300只到3000只!普...
村莊變景區 花開幸福來
村莊變景區 花開幸福來
青海江蘇兩地送別徐輝
青海江蘇兩地送別徐輝
從鋰電池制造到新能源汽車銷售 青海新能源汽車發展駛入快車道
從鋰電池制造到新能...
逛早市,看最濃煙火氣 上半年我省零售業零售額增長13.9%
逛早市,看最濃煙火...
一顆杏子串起幸福產業
一顆杏子串起幸福產業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從青海阿奶的香包說起

西寧晚報
2023-06-22 07:1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從青海阿奶的香包說起

西寧晚報
2023-06-22 07:1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從青海阿奶的香包說起

  • 2023-06-22 07:16:52
  • 來源:西寧晚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海阿奶們好手藝!”

  “看到了就買一個吧,阿奶們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不容易。”

  “老一輩的阿奶們手真巧,做出的一個個精美玲瓏的香包真好看!”

  “好喜歡阿奶們做的香包,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想跟青海阿奶們學一手正宗地道青海香包!”

  “看到這些香包,想起了我去世的巧手奶奶!”

  “希望青海香包能一直傳承下去!”

  6月21日,西寧晚報發布《青海阿奶的香包來啦》短視頻,普通的布料在阿奶們的手里,變得栩栩如生,十分靈動,令人嘆為觀止!有網友說:以前的老手藝現在又火起來了……

  這幾天的西寧,大街小巷總能看到青海阿奶們的身影,她們手拿琳瑯滿目的香包架子走街串巷,成為夏都西寧的一道風景,香包也成為大家頗受喜愛的端午“節氣產品”。

  78歲的郭月菊花、陳占花和72歲的崔秀珍阿奶們縫制的“十二生肖”“針氈”“大繡球”等香包,備受市民喜愛。網友紛紛表示:“這真是青海一代人的回憶!”

  形態各異的香包烘托出端午的祥和,讓許多人都感受到:傳統文化味兒,又回來了。

  在湟源縣丹噶爾古城附近,香包一條街讓記者印象深刻。近百名青海阿奶的各色香包讓大家嘖嘖稱奇。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相間中,一股股香味撲鼻而來。當地一位學者說,湟源本地幾乎每位女性都會縫制香包,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的特點,使其在湟源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河湟刺繡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動物世界、花鳥魚蟲、生活紀實等題材,展現精湛刺繡技藝的湟源香包是河湟刺繡的典型代表之一。2015年湟源香包列入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物品,香包寄托了勞動人民避災、祈福的樸素心愿,在當地廣為流傳。就在前幾年,香包等傳統手工藝品,普遍陷入困境,成了逐漸遠去的記憶。做了多年的香包,郭月菊花阿奶說,香包是手藝活,現在的年輕人不感興趣,因為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堅持下來,一針一線急不得。

  以前總覺得“土里土氣”的傳統民俗文化,如今,何以能重回我們的生活,煥發出新的光彩?

  記者想起,今年的元宵佳節,湟中區魯沙爾鎮高蹺在短視頻平臺刷屏走紅。“社火重新走紅,也體現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春節、元宵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重新成為非遺展示和民俗手工藝品大放異彩的舞臺,這背后是傳統文化在不同層面的差異化呈現,展現了老傳統與新變化水乳交融的變化趨勢,承載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和全新闡釋,端午傳統民俗不斷融入現代元素和地域特色,定將綻放出新的色彩。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

  自2006年以來,青海陸續公布了6批次33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級非遺名錄項目達2904項,其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8項,此外還有眾多省市縣級非遺。

  它們中的許多依然等待被挖掘和激活,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尊重,用技術和創意為傳統手工技藝賦能,非遺文化必將傳承不輟、歷久彌新。

作者 張永黎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_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_2020每曰更新国产精品视频_国产亚洲精品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