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相傳戰國時期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所以端午節被認為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蘊含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情懷。
《姓氏尋源》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孔子尚仁,推己及人、由家及國;孟子重義,能舍小我、成就大我;北宋名臣范仲淹以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道出了歷代仁人志士“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胸懷,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追求。
1935年,南開大學張伯苓校長以“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的“愛國三問”,激勵青年人奮發圖強。從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戰場……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前赴后繼、奮不顧身的奮斗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中華民族每一個存亡之秋、危難關頭,都有舍身為國的人挺身而出,都有先憂后樂的人奮勇向前,都有身雖平凡、亦足奮勇的人擔當盡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愛國主義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為民族的繁榮昌盛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梢哉f,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就是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撫今追昔,正是因為有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不懈奮斗,才托舉起了一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的中國。今天,我們在品味濃情端午時,要把這個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傳承下去,使愛國之情綿延不絕,強國之志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