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力耐心地為來自海西州德令哈市的小患者檢查身體。郭靚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說起高原,人們的直觀印象是海拔高、紫外線強、氧氣稀薄、自然環境差。但相關研究表明:在適度、符合一定條件的高原低氧環境下,機體通過間歇性低氧“習服—適應”過程,可以激活機體潛能、提高心肺血液功能、增強機體氧利用能力、改善人體新陳代謝;低海拔地區的健康人群,每年如有機會可到高原短期療養或旅游,經低氧刺激,“激活”生理功能和調整神經系統功能,有益自身健康。
近年來,隨著高原醫學研究的深入,高原醫學得到更多關注。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青海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是高原醫學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他40余年如一日,立足青藏高原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和群體優勢,始終致力于高原醫學的研究發展,是高原醫學的學科帶頭人,建成集高原現場、臨床水平、動物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為一體的多層次綜合性高原醫學研究平臺,造福高原百姓人居健康。
堅守醫者仁心
做高原百姓的健康守護者
5月30日上午9時,青海省人民醫院專家?8號診室門口,慕名而來等候就診的患者已排起了長龍。診室內,格日力正耐心詳細地向來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冷本太詢問孩子病史。“體檢時查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生建議最好馬上手術治療……”冷本太將2歲兒子的化驗單和彩超片遞給格日力,心神不定、一臉愁容。
清晨溫度較低,格日力先將自己的手搓熱,然后再把聽診器捂熱后輕輕放在孩子胸口認真聽診,他反反復復聽了好幾遍,檢查完,幫孩子拉好衣服、系好扣子,順手從兜里掏出幾顆糖果,笑著放在孩子手里逗他開心。
“孩子確實有心臟室間隔缺損,但缺損很小,不用擔心,現在不需要手術,等孩子5歲時再來找我復查,回去后給孩子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記住了嗎?OK!”格日力仔細叮囑冷本太,還將自己的電話留給他,說孩子以后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咨詢他,不必來回奔波了。
眼前慈祥又嚴謹的“老頭”在話語末尾夾帶著幾個不失可愛的“OK”,讓冷本太徹底卸下心中的憂慮,他激動地連聲回復“OK!OK!”,眼淚抑制不住地流出來,直呼找對了人。
格日力常年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青海省人民醫院開設“高原病專家門診”,坐診時他都會習慣性地先詢問患者來自哪里。“我從海西州都蘭縣香加鄉來,是一名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牧民。”“我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來,專程找您復查。”……每當聽到這些遠道而來的回答,格日力都深感責任重大。
“我從高原來,更要為高原人民服務。”所以只要是患者的事,他必親力親為、雷厲風行,“我立馬給你安排檢查”“我現在就給你落實床位”……他甚至將自己在青海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的辦公室變成診室,隨時隨地為高原病患者診療。
格日力有一支同樣熱愛高原醫學的學術團隊,每年他都會帶領團隊定期前往海西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高海拔地區開展義診活動。往往他們人還未到,患者已擁滿等候,詢問病史、檢查體格、精心診斷、答疑解惑,將健康知識送上高原,把優質醫療送到基層,這是他與團隊一直堅守的醫者仁心。
格日力每次出診都會隨身攜帶一本厚厚的有些泛黃的筆記本,里面積累了他對高原醫學研究轉化為臨床救治方案的寶貴經驗。他說:“高原醫學是人學,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學以致用,把研究成果轉化為醫藥技術和臨床應用,幫助高原病患者解除病痛,守護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堅守教學初心
做高原醫學的人才培育者
“作為高原醫學科研工作者,我最關心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怎樣服務社會,為高原地區的群眾解除病痛。二是在青海如何更好地培養出更多高層次的醫療衛生人才。”格日力說。
說起人才培養,近日一直“跟師隨診”在格日力身邊的錫林其木格最有感觸。來自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蒙醫醫院的錫林其木格是一名內科主治醫師,今年2月來到西寧開始跟著格日力進行臨床實踐學習。
“作為一名醫生一定要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馬虎,通過望、聞、問、切,為患者精準診斷、辨證施治、開具處方,格老師在言傳身教中感染和引領我們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
“從始終秉持事必躬親、謙遜嚴謹的治學態度,到傾力于科研教學融合發展,格老師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格日力”是蒙古語,意為光輝、光芒,在這位甘肅姑娘看來,格老師如同他的名字一樣,一言一行中散發著金色光芒。
2001年,由格日力牽頭的青海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設立了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碩士學位點,2006年內科學(高原醫學)被批準為博士學位點,實現了青海省高校博士點零的突破,培養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原本土化”博士研究生均奮斗在高原醫療基層一線。
2021年,青海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藏醫院、海南州人民醫院、海南州藏醫院設立博士工作站,格日力帶領團隊定期前往開展專家門診、帶教查房、學術講座等活動,提升我省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同時,在基層服務的過程中發現我省基層重大健康問題,并針對重大健康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更好地為高原地區人居健康服務。
2022年,由格日力教授發起、經國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員會資助的我國高原醫學領域首部鴻篇巨著《高原醫學系列叢書》出版發行,這是我國高原醫學領域首次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該叢書包括11部書,總字數達700萬字,滿足醫學生和從事高原醫學教學、科研及醫療人員的需求。
今年4月25日,青海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共建高原病特色病房,格日力說:“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基礎上成立集醫教研為一體的高原特色?,將高原特色疾病作為醫療重點,臨床救治和教學科研有機結合,為高原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堅守赤子之心
做高原醫學的潛心研究者
在高原醫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格日力利用青海高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堅持“現場—實驗室—臨床”三結合研究模式,破解關于高原人群和動物的基因密碼。
2010年,格日力團隊首次發現藏族人群適應低氧環境的關鍵基因。藏族人PHD2-D4E基因突變者有很強的血紅蛋白氧親和力,揭示了藏族人群慢性高原病發病率低的機制。PPARα基因多態性與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顯著相關,提示盡管藏族人攝入大量高脂肪飲食,但其血脂水平并不高,罹患冠心、高血壓的發病率也較低。
格日力團隊研究發現,高原土著動物和世居人群的基因趨同進化。他們采用全基因組測序的方法對藏羚羊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藏羚羊低氧適應具有“遺傳基礎”,表現在血紅蛋白、肌紅蛋白、腦紅蛋白等攜氧蛋白在漫長的低氧適應過程中發生了適應性改變。7個低氧正選基因在藏羚羊、高原鼠兔和藏族人群中有趨同進化現象。正選擇集中于血管生成的調節、葉酸及衍生物的合成調節及DNA修復等三大類生物功能相關的基因上,為有效破譯藏羚羊高原低氧適應能力、運動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
同時,格日力團隊還揭示了高原蒙古族人適應低氧環境的特殊基因。成功繪制了世界首部高原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青海蒙古族人和青海藏族人共享幾種異于低海拔人群的基因,這些基因與肌肉能量代謝、血紅蛋白代謝及血管新生有密切關系,首次揭示了高原蒙古族低氧適應相關遺傳機制。
2004年在青海召開的第六屆國際高原醫學大會上,格日力參與制訂了“慢性高原病診斷標準”,成為首部國際慢性高原病診斷標準,并被國際高原醫學會命名為“青海標準”。“青海標準”作為中國高原醫學研究的“代表作”,為世界高原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為我國高原醫學走向世界贏得了“通行證”。
在中國,特別是在青藏高原,“青海標準”應用于青藏鐵路修建、玉樹地震災害重建過程中高原病的診斷及治療,同時將“青海標準”的相關內容納入國際級高原醫學教科書,應用于本科、研究生教學。